建兴十二年春天,诸葛亮率领的蜀汉大军和司马懿率领的魏国大军,相持于武功的五丈原。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冤家,已不是第一次在渭水之滨对抗了。这一次,诸葛亮做足了打算,他在武功地区,命令士兵一边屯田,一边作战,就地解决给养问题;这一次,司马懿像往常一样,也没有讨着任何便宜,所幸,诸葛亮没能熬过司马懿,这年八月,诸葛亮卒于军中。
诸葛亮剧照
建兴十二年春,诸葛亮悉大众由斜谷出,据武功五丈原,与司马懿对于渭南。诸葛亮以分兵屯田,为久驻之基。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,而百姓安堵,军无私焉。相持百余日。其年八月,诸葛亮疾病,卒于军,时年五十四。
司马懿剧照
通常认为,在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数年对抗中,司马懿始终占据下风。二位以领袖身份正面对抗的次数其实不多(与诸葛亮交手的主要是曹真),蜀汉建兴九年(231),诸葛亮复出祁山,当时诸葛亮军队和司马懿军队的部署情况如下:
诸葛亮围祁山。司马懿西屯长安,督张郃、费曜、戴陵、郭淮。司马懿使费曜、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,余众悉出,西救祁山。
战役整体形式图
战役整体形式图┃诸葛亮(蓝)大军在祁山,司马懿(红)令费曜守上邽,自己亲率军队对抗诸葛亮
按史料记载,司马懿率张郃等将在陇右抵挡诸葛亮大军。司马懿令魏将费曜和戴陵,率军四千镇守上邽城,此时诸葛亮军队从木门道北上,循上邽城而去,并在北上途中,与魏将郭淮和费曜有过一战,取得胜利,接着,诸葛亮在陇西割麦,又向东进,与司马懿在上邽东部相遇,两人依险而守,没有交战,之后诸葛亮从木门道退军,退至祁山大营。五月,诸葛亮小胜司马懿一次,“获甲首三千级,玄铠五千领”。
战役局部形势图
诸葛亮退军时,司马懿命张郃追击,张郃当时是反对的,但司马懿执意,张郃只得奉命。追至木门时(上图白线),被蜀军乱箭射中大腿,死。
诸葛亮军退,司马懿使张郃追之,张郃曰:“军法,围城必开出路,归军勿追。”司马懿不听。张郃不得已,遂进。蜀军乘高布伏,弓弩乱发,矢中张郃髀。
张郃剧照
从诸葛亮和司马懿这次交锋看,司马懿有过小败仗,但除张郃之死,并无大败。且张郃之死也不能尽怪司马懿。张郃追击诸葛亮的木门道地区,山路峻险,是设伏首选地区,极易伏击成功。在这样的险路上行军,遇见伏兵是最大的威胁,防范伏兵也应该是最先的考量。张郃戎马一生,征战无数,且是那种偏智谋判断型的将领,陈寿评价他“以巧变为称”。木门遇伏击,是张郃没有做出很好判断的结果。鉴于张郃长于巧变,司马懿派张郃而非一个无脑莽夫出战,其用人也并非失职。因此,张郃之死,恐怕还不能全怪司马懿强行命其出战,张郃自己的判断失误,也有责任。
诸葛亮剧照
故,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场博弈,从过程看,诸葛亮占尽先机,从结果看,除了张郃,司马懿并无实质损失,而张郃之死,也不能尽怪司马懿。
千百年来,当后人对诸葛亮歌功颂德,将诸葛亮与司马懿之博弈,从现实中的二人平分秋色,抬高到想象中的诸葛亮所向睥睨时,四川出土的三国墓葬,颠覆了历史认知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,在考古工作者的抢救性发掘下,四川三河镇马家山的一座砖瓦厂里,出土一座三国墓葬。这座墓葬的规制与文物,整体上与同时期墓葬并无显著差异,唯一令人瞩目的,是墓葬中业已破碎的三千多块“陶片”。经文物修复专家一年多努力,这三千余枚陶片终于被复原成功,而复原结果,令人咋舌。
四川三国墓葬出土的陶制三轮马车
复原陶片后,学者发现,这是一个“陶制三轮马车”。这一发现对历史的颠覆有两点:第一,复原这驾三轮马车之前,最早的三轮马车文物年代是唐末五代时期,而这驾马车的复原将这一历史事实提前了数百年;第二,这架三轮马车的复原,颠覆了人们“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是因为司马懿用兵不如诸葛亮”这一观点。
经过考古学者、历史学者、文物学者的多方分析比较,基本可以确定,四川三国墓葬中出土的这架“陶制三轮马车”,就是当年诸葛亮发明的“木牛流马”。这种三轮马车比当时流行的二轮马车和独轮车,在有限的范围内,有着明显优势。相比二轮马车,首先,由于马车车轮数量由两个增加为三个,马车的稳定性发生了质的提升。一方面,三个轮子能自我支撑,另一方面,三个轮子的这种自我支撑,不需要马匹为支撑车轮负担额外的力量,从而减轻了马匹的负担。第二,由于三轮马车在原先二轮马车的两个轮子前加了一个独轮,则马车的着力点,不再是原来的“马匹前腿和车轮”,而是“车前轮和车后轮”,从而进一步减轻了马匹的前腿负担。这一改进是革命性的,它意味着更大承载量,以及更优越的山路行使能力。相比独轮车,自不必说,三轮马车在载重量和稳定性方面的优势尽显无疑,当然,在灵活性和机动性方面,三轮马车是不如独轮车的。
二轮马车
具备这么多优势,为何又说三轮马车只是“在有限的范围内”具备这些优势?这是因为,三轮马车最大的优势,是其在山区地带的使用,能兼具高载重量和相对高的机动性。而这种能力,在和平治世是没有用武之地的。即便险峻如秦岭地区,在和平年代,谁也不会爬山走路,都是依循山谷而走的。战乱年代便不同了,因为用兵缘故,不能确保行军路线合理,有时往往为出奇兵,要“凿山开路,遇水搭桥”,而敌方各种骚扰,也会使得那些和平年代的主要干道,通行不安全,故需另辟蹊径。因此,所谓三轮马车在有限范围内具备优势,就是这个意思。在和平治世,不需要大量的山路运输,则二轮马车的经济实用和独轮车的灵活机动,就让三轮马车自愧弗如了。
独轮车
《魏书》里说,诸葛亮出兵时,魏国将领往往都以诸葛亮“粮草必然跟不上”,而毫不惧怕诸葛亮。可见当时魏国将领,并不如我们今天认为的“闻诸葛亮之风而丧胆”。打仗,是要吃饭的,诸葛亮的粮食接济不上,纵使他个人能力如何超凡绝伦,终究无济于事。
《魏书》曰:“初,诸葛亮出,议者以为诸葛亮军无辎重,粮必不继,不击自破,无为劳兵。”
而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战每每占不着便宜,并非因为诸葛亮多能打仗,而是因为诸葛亮在尽可能的范围内,解决了“粮草供应”的问题。这一解决办法,主要就是因为“木牛流马”(以及兵屯)。
建兴九年,诸葛亮复出祁山,以木牛运。
建兴十二年,诸葛亮悉大众由斜谷出,以流马运。诸葛亮每患粮不继,使己志不伸,是以分兵屯田,为久驻之基。
建兴九年之前,诸葛亮的对手主要是曹真,那时司马懿还在镇守荆州。从建兴九年始,到建兴十二年八月诸葛亮去世为止,诸葛亮和司马懿对抗了四年。这四年里,诸葛亮但凡出军,都是以木牛流马为主要运输工具,保证了军中粮食的充足供应,从而保证了军心稳定,在军心稳定的基础上,诸葛亮才能施展拳脚用兵,而即便如此,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交战,也只是略占上风,并没捡着大便宜。可想,如果诸葛亮没有木牛流马这两大法宝,司马懿未必战他不过。
【免责声明】文章来源为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删除内容或协商版权问题!特别说明,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