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研究报告内容摘要】
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内的消费支出增长和商品流通密切相关,其中城市货运作为商品流通的重要支柱而存在,既包括从城郊仓库到城内门店、配送站的物流运输,也包括城市核心区内的末端配送活动。
城市内货运涉及的相关方多且利益复杂,关系到大小商超、批发市场、专业市场、生鲜冷链等不同类型的货主或货品运输场景,还有个体司机、中小车队、全国及地区性城配企业、车货匹配平台等多方提供物流服务,市场竞争本地性强、结构相对分散。轻卡、轻客、微客、微卡,甚至中重卡等多种车型被应用到配送场景中,支持货品的按时、按质交付。
但是,城市内更多的物流活动和载货汽车通行,除了提升商品流通效率外,还会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安全、拥堵和环保等方面的问题,甚至噪音、道路磨损等更多潜在的负面影响。
所以,公共管理机构面临着经济效率提升与城市环境治理的两难问题:一方面,如果对城市货运活动的管控过于严格,那么物流企业的运输成本可能上升,在运费走低的大趋势下运营难以为继,抑或是成本的上涨最终转嫁到零售商品的价格上,城市内物价水平普遍上升;另一方面,若对城市内货车的通行不做积极管理,重型车辆在核心城区内行驶、或是轻型车辆超载超限等在制动、转弯时和路桥通行时带来安全隐患,同时货车因体积和上下卸货的需求,也占用更多的道路空间、且卡车的排放标准相对较低,带来主干道拥堵和市区内的环保问题。从国内大中城市的实际状况来看,矛盾确实愈加明显:
以北京为例,虽然已经对载货汽车的通行进行了严格的限制,但五环内拥堵、雾霾污染等问题依然明显,同时在新零售的趋势下,城市内居民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有增无减。结合各地货车限行的痛点和全球领先国家及地区的成功实践可发现,不论目前各地的货车入城标准是否要放松、或加紧,都难以直接通过一条限行规定进行“一刀切”式的管理,而是要推动从业者在消费场景需求的趋势下,不断创新物流模式、改善车辆技术,提升运输效率,并结合政府机构的多种治理手段和标准要求,尽可能减少物流活动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。
综上所述,本文将从物流需求与环境治理两方面入手综合考量,首先探讨中国城市货运发展的驱动因素和宏观特征,再分析具体的物流配送场景需求和车辆应用,总结目前运营车辆的实际载重需求。最后我们梳理载重需求和通行条件限制的矛盾,并结合地方和海外经验,分享总结未来潜在治理优化的最佳实践,希望可对城市货运的创新和公共管理提供启示输入。